英语作文道教
1. 哪里有佛教道教人物的英文介绍比如布袋和尚,八仙。
http://bbs.fjnet.com/redirect.php?tid=165711&goto=lastpost
http://www.5fcb.org/doc.php?action=view&docid=1001
http://www.yingyudaxue.com/book/1-religious-terms-taoism
http://www.bookschina.com/1197172.htm
2. 请给我一些道教的behavior,dress, beliefs ,lifestyle描述 用英文 谢谢
Beliefs
Taoism has never been a unified religion, but has rather consisted of numerous teachings based on various revelations. Therefore, different branches of Taoism often have very distinct belief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certain core beliefs that nearly all the schools share.
Principles
Taoist theology emphasizes various themes found in the Daodejing and Zhuangzi, such as naturalness, vitality, peace, "non-action" (wu wei), emptiness (refinement), detachment, flexibility, receptiveness, spontaneity, the relativism of human ways of life, ways of speaking and guiding behavior.
Tao
"Tao" is usually translated as road, channel, path, way, doctrine, or line. Wing-tsit Chan stated that Tao meant system of morality to Confucianists, but the natural, eternal, spontaneous, indescribable way things began and pursued their course to Taoists. Hansen disagrees that these were separate meanings and attributes. Cane asserts Tao can be roughly stated to be the flow of the universe, or the force behind the natural order, equating it with the influence that keeps the universe balanced and ordered. Martinson says that Tao is associated with nature, e to a belief that nature demonstrates the Tao. The flow of qi, as the essential energy of action and existence, is often compared to the universal order of Tao. Tao is compared to what it is not, which according to Keller is similar to the negative theology of Western scholars. It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source of both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LaFargue asserts that Tao is rarely an object of worship, being treated more like the Indian concepts of atman and dharma.
De (Te)
For more details on this topic, see De (Chinese).
Tao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lex concept of De (德) "power; virtue; integrity", that is, the active expression of Tao. De is the active living, or cultivation, of that "way".
Wu wei
Wu wei (simplified Chinese: 无为; traditional Chinese: 无为; pinyin: wúwé)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Taoism. The literal meaning of wu wei is "without action". It is often expressed by the paradox wei wu wei, meaning "action without action" or "effortless doing".. The practice and efficacy of wu wei are fundamental in Taoist thought, most prominently emphasized in Taoism. The goal of wu wei is alignment with Tao, revealing the soft and invisible power within all things. It is believed by Taoists that masters of wu wei can observe and follow this invisible potential, the innate in-action of the Way.
In ancient Taoist texts, wu wei is associated with water through its yielding nature. Water is soft and weak, but it can move earth and carve stone. Taoist philosophy proposes that the universe works harmoniously according to its own ways. When someone exerts his will against the world, he disrupts that harmony. Taoism does not identify man's will as the root problem. Rather, it asserts that man must place his will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universe.
Pu
Pu (simplified Chinese: 朴; traditional Chinese: 朴; pinyin: pǔ, pú; Wade-Giles: p'u; lit. "uncut wood") is translated "uncarved block", "unhewn log", or "simplicity". It is a metaphor for the state of wu wei (无为) and the principle of jian (俭). It represents a passive state of receptiveness. Pu is a symbol for a state of pure potential and perception without prejudice. In this state, Taoists believe everything is seen as it is, without preconceptions or illusion.
Pu is usually seen as keeping oneself in the primordial state of tao. It is believed to be the true nature of the mind, unburdened by knowledge or experiences. In the state of pu,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 beautiful or ugly. There is only pure experience, or awareness, free from learned labels and definitions. It is this state of being that is the goal of following wu wei.
Spirituality
Taoists believe that man is a microcosm for the universe. The body ties directly into the Chinese five elements. The five organs correlate with the five elements, the five directions and the seasons. Akin to the Hermetic maxim of "as above, so below", Taoism posits that man may gain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e by understanding himself.
In Taoism, even beyond Chinese folk religion, various rituals, exercises, and substances are said to positively affect on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y are also intended to align oneself spiritually with cosmic forces, or enable ecstatic spiritual journeys. These concepts seem basic to Taoism in its elite forms. Internal alchemy and various spiritual practices are used by some Taoists to improve health and extend life, theoretically even to the point of physical immortality.
3. 佛教,道教用英语怎么说
佛教,Buddhism。
道教,Taoism。
4. 中国道家文化英语作文
好多神话来电视剧都涉及自了这几个神仙:女衰老娲娘娘、元始天尊、玉帝、王母、太上老君,但是却都把他们的谁大谁小弄的很混乱,在这里我讨论下。 自从盘古开天地,揭开了人类历史,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女娲是造人的,也就是女娲氏可说是我们中国千古第一的英雌。这个我认为应该是最大的,后来关于女娲的记载和传说也越来越神;而元始天尊是道教中最高的神,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他居天最高,但是我觉的女娲要算进来的话,他最多和女娲平起平坐(封神榜中好像女娲更厉害),玉帝是没有多大的法力,但是他却是天庭中神权最大的,玉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帝,他是众神当年从人间请来管理的,王母不用说,玉帝老婆,如果玉帝怕老婆的话,那王母自然比玉帝大。太上老君,道教中排名第二,住得地方低于元始天尊,但是他好像出生比元始天尊早(貌似,我忘了)。还有佛教的佛祖菩萨,念佛的人可得神将隐身护佑。佛教故事里也经常提及神.请问这些神将是指道教的神吗?我觉得他们共同出现是正常的,毕竟宇宙那么大,一家管一半的天嘛!
5. 跪求 道教以及佛教对 汉语语言 的影响,最好英文!!回答好的话再追加分
佛教(或者佛教思想对汉语这门语言的影响
佛教词语是来自古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过汉语佛佛教典籍的传译,佛教词语作为外来语向汉语第一次大规模地输入,它们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随着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影响,以及佛教长久的深入人心的传播,佛教中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语汇被吸引收到汉语的语汇之中,佛教词语也因此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广泛地译介佛典,产生了大量的新词。增加的新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被移用来表达佛教的概念,由于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应看作是新词,如心、空、真、观、定等。这些都是表现佛教教义的专有的名词;二是为翻译新传入的概念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真如、法界、缘起等,创造这些词语多考虑到汉语构词结构并利用汉语原来构成词语的词素,反映的是外来概念,但并不给人留下“外来”的感觉,能很快融入汉语;三是根据佛教观念而重新创造的词语,如判教、狂禅、照用、万劫难复、回光返照、头头是道、本来面目等。创造这些词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是在许多异名中经筛选才固定下来。因为其中的许多词语具有准确鲜明的表现力,渐渐融入一般用语当中,成为汉语的常用词,如实际、唯心、正宗、思议、忏悔、因缘、真谛、法门、世界、觉悟、刹那、正当、本峰、烦恼、出现、出息、方便、相对、绝对、知识、大千世界、本来无事等。其对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汉语双音词与多音词的创造。中国上古语言以单音词为主,逐渐向复合词发展是语言的进化。翻译佛典大量使用双音词和多音词,对词汇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例如赞助、希望、意识、烦恼、机会、结集、道场、火宅、假名、戏论、种子、习气等,这些词语本身以及在构词上的特点对此后汉语词汇发展影响很大。
二、佛教典籍中大量使用音译词,并总结了音译的原则。作出完整总结是唐代玄奘的“五不翻”,即五种情况下要使用音译,一是“秘密故”,如经中的陀罗尼即经咒;二是“生善经”,如“般若”可译为智慧,但为表达尊敬,故译“般若”;三是“此所无故”,即中土原来没有的事物或概念,如阎浮树、迦陵频伽等;四是“顺古故”,如“菩提”可译为“觉”,但已经约定俗成,也就相延不改;五是“含多义故”,如“薄伽梵”有六义。在音译的基础上,中国还创造出一批音义合译词,如偈颂、禅定、涅盘、六婆罗蜜等。随着佛典传译,还引入了一些普通译词,如刹那、劫等。同时,采用音译的手法, 意味着音译的字或词仍保留梵文或巴利文的读音,于是在翻译过来的汉语佛教典籍中产生了许多难读的字或词(佛教中常用难读字的标准读音附于文后),对汉语的读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丰富了汉语的构词法。佛教典籍的输入,同时也介绍了外来语文的构词法。其中《六离合释》专门讲解了佛教词语的构词方法,主要有六种方法:一是持业释,以体用关系立名,如藏识,藏为用,识为体;二是依主释,以主从关系立名,如根本烦恼,烦恼为主,根本为从;三是有财释,以所具内涵立名,如火宅,火属宅;四是祖违释,以联合关系立名,如因缘、名色、生灭;五是带数释,标数以立名,如二心、二我、二因、三戒、三法、四谛、五蕴、六根、六道、七大、七宗、十方、十地、十念、十二有支;六是邻近释,以同义关系立名,如五阴和五蕴、六道和六趣、六尘和六境这也是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佛典的构词方法,其中如带数释的标数立名方法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仅有个别例子,如《墨子》讲真理标准的“三表”。而佛典广泛运用后普及到一般著述,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就多用这种构词法。
此外,佛教词语还形成许多成语或典故,被吸收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聚沙成塔、一针见血、三生有幸、三头六臂、伤风败俗、在劫难逃、功德无量、牛头马面、隔靴搔痒、心猿意马、盲人摸象、唯我独尊、皆大欢喜、现身说法、香象渡河、借花献佛、痴人说梦、泥牛入海等。佛教词语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因比喻的运用而得到的。佛理玄微,一般人难于领会,所以要“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使人乐于且易于接受。因此比喻在佛经上运用广泛,作用很大。因此,这些比喻文学色彩浓厚,形象生动,大多符合汉民族的思维习惯,所以为汉语所吸收。如喻“因果报应”之理的“作茧自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喻“缘生性空”之理的“水月镜花”;喻佛及佛法稀有珍贵的“昙花一现”;喻接受最高教义——无上“法味”的“如饮醍醐”;喻世事空幻、人生无常的“梦幻泡影”、“电光石火”、“龟毛兔角”;喻数量之多的“恒河沙数”;喻众生苦无边际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这些隽永形象的比喻,生动活泼的语言,虽是源自佛教,但已很难想象它们是外来词,说明它们已根植于中国人的意识深处。
总之,佛教词语的输入,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而佛教词语又是佛教文化的载体,通过佛教词语,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俗风情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源远流长,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词汇量的丰富运用的灵活是其他语言所罕见的。汉语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历史的悠久和华夏文明的高度发达,上古时期,汉族人民已在劳作祭祀的活动中产生了相当丰富的词汇,中国最早的字书《尔雅》已收字4300个;其次是由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成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在东汉时透过西域传入中国,到魏晋隋唐时期得到高度发展,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源自印度,当时印度亦有高度的文明发展,佛教的传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词汇,并在社会生活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与本土汉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的方面被高频率的使用。
一、 佛教专用词
佛教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更高度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
1、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2、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其他诸如轮回、涅槃、般若、三昧、瑜伽、佛陀、和尚、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二、哲学词汇
和中国一样,印度有着高度文明水平,在哲学上印度较中国有着更严谨的概念。佛教是世界上最有哲学思辨精神的宗教,佛教中许多哲学词汇是汉语中本身没有的。来源于佛教的哲学词汇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不可缺少的词汇。如:
1、世界:即宇宙,“世”即时间,“界”即空间。《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现在、未来称“世”,上下八方称“界”。中国本无明确的时空观念,“天下”亦仅指古人可以到达的地方而止,直至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比较抽象的宇宙观。
2、唯心:《华严经》:“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乘入楞伽经》卷上:“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分别。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佛教主张诸法均由心起,有“三界唯心”之说。唯心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早有的思想,“唯心”一词却源自佛教,用在哲学上指思想、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实际:“实”,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际”,境界的边缘。《大乘义章》卷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之,故称为际。”现在把客观存在的现实叫做实际,与“理论”相对。
其他如相对、绝对、意识、因果、悲观、此岸和彼岸、平等等常用的哲学词汇也是来自于佛教。
三、文学词汇
佛经中优美的典故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意境体验,也大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语言。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僧祇”为“阿僧祇”之略、为佛家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位,诗中与“刹那”相对。到后来敷衍佛经而成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步深入汉语。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佛教语与汉语相融,更多的佛教词汇融入到汉语中。
四、日常生活用语
从东晋以来佛教的盛行,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的教义逐渐渗入人们的思想当中,佛教词汇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就有近五百条是源自于佛教词汇的。如:现在、过去、未来、刹那、瞬间、须臾、圆满、念书、缘分、姻缘、生老病死、不可思议、一丝不挂、回头是岸、恍然大悟等等,如今我们的表达已经离不开这些词语了。
另外佛教作为一个拥有大量信众的宗教,极大地扩展了我国的民间习俗,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仪礼节日的词,自然在民间广泛的使用,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如:阴司、阎王、超度、火化、供养、礼拜、烧香、还愿、行善、放生、化缘等等。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土得以发扬光大。这使得中印文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大大扩充了汉语词汇的数量,既扩大了汉语的基本词和根词,有充实了汉语常用词汇,并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佛教对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佛教文字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汉语词汇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道教(或道家思想)对汉语这门语言的影响
道教不同于佛教和伊斯兰教,它不是由外国传来,它是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它源于先秦的道家,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同时承袭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巫术和求仙方术,是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它在东汉晚期逐渐形成,长久作用于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道教追求在现实世界上建立“人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的平等社会。这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影响了许多文学家,从而使一批类似《桃花源记》和《水浒传》的文学作品出现,《桃花源记》期望建立一个宁静、平等、安乐的世外世界,《水浒传》期望凡到梁山泊聚义的人都能成为兄弟。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一批写反对司法界腐败的作品,这批作品中反映出的对平等的渴望,其思想的源头里,有一支是连着道教文化的那条河道的。 道教认为“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的美妙山水间存在着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因此崇尚清静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主张也对后世的文学家产生了影响,使类似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种赞美、咏叹山水的诗词不断涌现;使类似于《游褒禅山记》的散文不断创造出来。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一批作品对现代科技的负面作用表示出担心,对美丽的自然环境的被毁坏表示出忧虑,期望回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社会。这批作品的精神源渊,也可追朔到道教文化里。 道教认为生活是乐事,活着是好事,死亡最痛苦,乐生、重生、贵术,热衷于“人如何不死”、“如何长生”的问题。世界上其它的宗教几乎全都关心“人死之后如何”的问题,认为人生充满罪恶与痛苦,把希望寄托在天国,企望死后灵魂得到安宁,只有道教独树一帜,讲究养生之功,希望长生不死。道教的这种希望也对历代的文学家产生了影响,使孙悟空这种烧不死砍不死的艺术形象和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故事得以在小说《西游记》里出现。在今天中国当代文学里,有一批小说专写人对死亡的恐惧,写人为延年益寿作出的各种努力,这批作品的精神之源,也有一部分在道教文化那里。 道教向往超俗脱凡、不为物累的“仙境”世界,对战争表示出特别的厌恶,这对文学家们也有影响。中国的许多诗词、散文和小说在写到扩张性侵略的战争时,多采批判、反对和谴责的态度。从杜甫的诗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到中国文学中反对穷兵黩武的传统精神,和道教文化都或多或少的有着联系。 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它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道教作为一种成熟的宗教,包含着哲理思辨、人生理想、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等内容,必然会给予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学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样式,它自然要受到它的影响。我们看到了这种影响,就会加深对中国文学发展中一些现象的理解,就会摸到中国文学作品的一些思想之脉。 要想准确地理解中国的一些文学作品,需要对中国的道教文化有一点了解。在道教圣地可以看到道徒们在特设的法坛上进行“斋醮”的仪式;看到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的过程;看到美丽的烛灯;看到美妙的道乐吹奏程式;看到道徒们修练内功的情形;看到道士们为死者进行施食、追荐和超度的情景。那会使你觉得乐趣无穷。
6. 儒教,道教,佛教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英文版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抄文袭化中的精华,自然深深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民生活中打下了烙印。概括来说:儒家讲入世,而道家,佛家讲出世。纵观历史,从秦的“焚书坑儒”,汉初的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的重视可以看出,三家文化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传统文人官场失意到隐居山林,可知儒道佛对中国士大夫的深刻影响。具体说来,儒家文化以其在传统道德中的统治地位,在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而道家佛家则以研究宇宙的规律,人生的本质等一系列命题中发展,是现代人在压力中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搞懂中国人就得了解此。总的来说,吸取道家的精髓来发挥自身的潜质,思维方式,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佛家来去除自身的各种不好欲望,靠儒家来为人处事,这样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影响日常生活。具体的,你自己多了解三家的文化,多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你会受益匪浅。
7. 中国道教英文介绍
中文就很难了,还要有英文的!你要求还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