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高中英语范文
❶ 中考关于屠呦呦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是,不可挡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并得到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的嘉许。 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非,池中物 屠呦呦获奖后,在一片叫好声中,人们渐渐发现了这位卓越的女科学家区别于传统意义中获奖者的独特之处,她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这让人们不禁揣测猜疑,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接踵而至。 纵观舆论,关于屠呦呦的非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她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是两院院士,青蒿素归属之争。 说到诺贝尔奖,这是中国人的软肋。人们始终憧憬每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能够出现中国身影,包括当年屠呦呦的这次落选。 “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当时,《新京报》还专门发表文章《不必为屠呦呦落选诺奖而失望》评判屠呦呦与诺奖的擦肩而过,文章从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切入,讲道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获奖领域的决定性成果获得承认,都比屠呦呦早得多。与之相比,青蒿素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好,获得业内和国际承认也罢,并无时序上的优势可言。 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是客观因素,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原因。那么,徜徉在中国坊间的另一种说法,只能让人哑口无言,那就是青蒿素的归属之争。 由于“523项目”是在援外备战的背景下提出,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不允许向外公布。加之“文革”期间,科研工作者不能公开发表科学论文。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在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 没有文献,没有出版记录,便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即使后来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想要分一杯羹。毕竟,实验发现是课题组团结合作的成果。人们纷纷抗议,奖项应该为集体所有,而不能只归功于一人。 对此,舆论众说纷纭。 而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其一篇名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得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让饶毅感到不平的还有:“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 在传统观念中,院士身份是评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张有力的名牌。而闻名国际的屠呦呦并未得到这张名牌。这与上文提到的青蒿素的归属争议有关,还有来自街谈巷语的“人品说”“权力说”等等。 返璞归真,无论蜚语再多,屠呦呦的科学贡献都无法泯灭。正如饶毅所说: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科学,有着客观的标准,通过争论可以将我们带近真理。
❷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过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并致力于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
在李连达的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屁,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的谈话,她同意的意见马上就会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联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屠呦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过往发生的趣事,陈效中不禁大笑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❸ 关于青蒿素的作文
我们坐在时间的肩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却又越过我们的肩似水流年、光阴荏苒。正如张爱玲的那句“人早晚都得在岁月中溺毙”,人往往是越活越寂寞,日子越来越凄凉,但有梦的人生便不再觉得寒冷。
有梦不觉人生寒。当我们怀揣着对世界的梦想之际,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不还只是沉舟侧畔那终将过去的千帆?又岂能抵挡得了万木竞发的春天的来临?
岁月匆匆,转眼间我已经步入高中了,高中的时光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我也不想离开家,离开我的好朋友们,因为离开后面对我的将是一群陌生的人和一个陌生的环境,我胆怯了,但是我不能退缩,因为我的梦在那里,像所有即将步入高中校门的人一样,我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高中在我的想像中是那么的美好。我来到了这里。我喜欢上了这里,因为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好多,在这里也让我期待着很多。
在高中里结识了许多的好朋友,他们在我伤心徘徊的时候安慰我,鼓励我。生日时的蛋糕,平安夜的苹果,雨天的雨伞,还有那祝福的话语...... 如果一切如镜花水月,那么朋友是雪融后真实的留存,真真切切,抚之不去,抹之犹存,是伴随你穿越黎明前的黑暗,照亮你生命隧道的长明灯;是划破夜空与启明星一同升腾,辉映思想星空的一轮朗日。朋友陪伴在我的左右,让我不孤单,我的心甜蜜快乐地飞扬着。 然而事事岂能尽如人意啊!
高中里也有苦涩。 ,学校里结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然而真正交心的却没有几个。每次独自走在路上我感到好孤单,感觉自己已经被全世界遗忘。 我也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变得如此脆弱,好容易受伤。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许就会
❹ 这次的袁隆平、青蒿素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意味着什么
这次袁隆平、青蒿素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科技,越来越重视与时俱进了。
袁隆平、屠呦呦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教育系统一次自我革命,是教育系统与时俱进的一次真实写照。今后我们的社会各方面都会发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我们只有紧随进步的阶梯,才能够不被时代拉下,才能够成为时代进步的“弄潮儿”。
❺ 青蒿素入选高中教材,它对中国疾病预防起到了什么作用
青蒿素,这个在我高中时候就听到过的东西,如今转眼一看,4、5年过去了,它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而这次,它还准备被编入教材。
看到这三个字,仿佛当年的一幕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作为高考备课的我们来说,这个奖可真是来的不是时候,因为它的出现也就证明着又多了一个考点。铺天盖地的高考备选题新鲜出炉,生物题“屠呦呦的青蒿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政治题“屠呦呦研发出的青蒿素获诺贝尔奖,轮个人荣誉和国家荣誉的关系。”等等等等。屠呦呦,青蒿素,成了我们高三榜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甚至一度占据了我们的试题部分的位置和被列入高考可能会出现命题。
在医学方面,青蒿素的研发无疑是突破性的。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成就,而在于他对社会对身边的贡献。而屠呦呦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为了突破而突破,这才是一个科研家值得倾注一生的事业,这就是屠呦呦的伟大。
❻ 袁隆平、青蒿素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入选语文教材的标准是什么
此次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及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工作情况,这次袁隆平和青蒿素入选进入了高中语文的课本。
引导学生认同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 ,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❼ 关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的高中语文作文
答案: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内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容学奖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北京时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
❽ 袁隆平、青蒿素纷纷入选高中教材,这是为什么
教材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引导民众学习传承优秀思想,起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贡献。
这次语文教材加入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两篇赞颂自力更生、力求不断进步、极具奉献精神的课文。为当代高中生树立了值得自豪的时代楷模。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题材加入教材中,是因为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成果给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如果能依靠自给自足解决吃饭问题,不受控于其他国家,这是历代中国人的梦想。同时也解决了全球几十亿人的饥饿问题。
这样的精神怎不令人敬佩向往?正值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之际的高中生,更应该以此精神来激励自己,不拘泥于个人所得,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❾ 高中作文屠呦呦事立意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
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