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作文 » 英語作文道教

英語作文道教

發布時間: 2021-03-05 02:00:21

1. 哪裡有佛教道教人物的英文介紹比如布袋和尚,八仙。

http://bbs.fjnet.com/redirect.php?tid=165711&goto=lastpost

http://www.5fcb.org/doc.php?action=view&docid=1001

http://www.yingyudaxue.com/book/1-religious-terms-taoism

http://www.bookschina.com/1197172.htm

2. 請給我一些道教的behavior,dress, beliefs ,lifestyle描述 用英文 謝謝

Beliefs

Taoism has never been a unified religion, but has rather consisted of numerous teachings based on various revelations. Therefore, different branches of Taoism often have very distinct belief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certain core beliefs that nearly all the schools share.

Principles
Taoist theology emphasizes various themes found in the Daodejing and Zhuangzi, such as naturalness, vitality, peace, "non-action" (wu wei), emptiness (refinement), detachment, flexibility, receptiveness, spontaneity, the relativism of human ways of life, ways of speaking and guiding behavior.

Tao
"Tao" is usually translated as road, channel, path, way, doctrine, or line. Wing-tsit Chan stated that Tao meant system of morality to Confucianists, but the natural, eternal, spontaneous, indescribable way things began and pursued their course to Taoists. Hansen disagrees that these were separate meanings and attributes. Cane asserts Tao can be roughly stated to be the flow of the universe, or the force behind the natural order, equating it with the influence that keeps the universe balanced and ordered. Martinson says that Tao is associated with nature, e to a belief that nature demonstrates the Tao. The flow of qi, as the essential energy of action and existence, is often compared to the universal order of Tao. Tao is compared to what it is not, which according to Keller is similar to the negative theology of Western scholars. It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source of both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LaFargue asserts that Tao is rarely an object of worship, being treated more like the Indian concepts of atman and dharma.

De (Te)
For more details on this topic, see De (Chinese).
Tao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lex concept of De (德) "power; virtue; integrity", that is, the active expression of Tao. De is the active living, or cultivation, of that "way".

Wu wei
Wu wei (simplified Chinese: 無為; traditional Chinese: 無為; pinyin: wúwé)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Taoism. The literal meaning of wu wei is "without action". It is often expressed by the paradox wei wu wei, meaning "action without action" or "effortless doing".. The practice and efficacy of wu wei are fundamental in Taoist thought, most prominently emphasized in Taoism. The goal of wu wei is alignment with Tao, revealing the soft and invisible power within all things. It is believed by Taoists that masters of wu wei can observe and follow this invisible potential, the innate in-action of the Way.

In ancient Taoist texts, wu wei is associated with water through its yielding nature. Water is soft and weak, but it can move earth and carve stone. Taoist philosophy proposes that the universe works harmoniously according to its own ways. When someone exerts his will against the world, he disrupts that harmony. Taoism does not identify man's will as the root problem. Rather, it asserts that man must place his will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universe.

Pu
Pu (simplified Chinese: 朴; traditional Chinese: 朴; pinyin: pǔ, pú; Wade-Giles: p'u; lit. "uncut wood") is translated "uncarved block", "unhewn log", or "simplicity". It is a metaphor for the state of wu wei (無為) and the principle of jian (儉). It represents a passive state of receptiveness. Pu is a symbol for a state of pure potential and perception without prejudice. In this state, Taoists believe everything is seen as it is, without preconceptions or illusion.

Pu is usually seen as keeping oneself in the primordial state of tao. It is believed to be the true nature of the mind, unburdened by knowledge or experiences. In the state of pu,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 beautiful or ugly. There is only pure experience, or awareness, free from learned labels and definitions. It is this state of being that is the goal of following wu wei.

Spirituality
Taoists believe that man is a microcosm for the universe. The body ties directly into the Chinese five elements. The five organs correlate with the five elements, the five directions and the seasons. Akin to the Hermetic maxim of "as above, so below", Taoism posits that man may gain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e by understanding himself.

In Taoism, even beyond Chinese folk religion, various rituals, exercises, and substances are said to positively affect on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y are also intended to align oneself spiritually with cosmic forces, or enable ecstatic spiritual journeys. These concepts seem basic to Taoism in its elite forms. Internal alchemy and various spiritual practices are used by some Taoists to improve health and extend life, theoretically even to the point of physical immortality.

3. 佛教,道教用英語怎麼說

  1. 佛教,Buddhism。

  2. 道教,Taoism。

4. 中國道家文化英語作文

好多神話來電視劇都涉及自了這幾個神仙:女衰老媧娘娘、元始天尊、玉帝、王母、太上老君,但是卻都把他們的誰大誰小弄的很混亂,在這里我討論下。 自從盤古開天地,揭開了人類歷史,便開始了無休止的爭斗,女媧是造人的,也就是女媧氏可說是我們中國千古第一的英雌。這個我認為應該是最大的,後來關於女媧的記載和傳說也越來越神;而元始天尊是道教中最高的神,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生於太無之先,稟自然之氣,初稱元始天王,他居天最高,但是我覺的女媧要算進來的話,他最多和女媧平起平坐(封神榜中好像女媧更厲害),玉帝是沒有多大的法力,但是他卻是天庭中神權最大的,玉帝源於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時期,人們稱最高神為帝,他是眾神當年從人間請來管理的,王母不用說,玉帝老婆,如果玉帝怕老婆的話,那王母自然比玉帝大。太上老君,道教中排名第二,住得地方低於元始天尊,但是他好像出生比元始天尊早(貌似,我忘了)。還有佛教的佛祖菩薩,念佛的人可得神將隱身護佑。佛教故事裡也經常提及神.請問這些神將是指道教的神嗎?我覺得他們共同出現是正常的,畢竟宇宙那麼大,一家管一半的天嘛!

5. 跪求 道教以及佛教對 漢語語言 的影響,最好英文!!回答好的話再追加分

佛教(或者佛教思想對漢語這門語言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古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佛教典籍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地輸入,它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隨著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譯和廣泛影響,以及佛教長久的深入人心的傳播,佛教中的許多有新意、優美的語匯被吸引收到漢語的語匯之中,佛教詞語也因此大大地豐富了漢語語匯,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於廣泛地譯介佛典,產生了大量的新詞。增加的新語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一些中國固有的詞語,被移用來表達佛教的概念,由於已經有了全新的意義,應看作是新詞,如心、空、真、觀、定等。這些都是表現佛教教義的專有的名詞;二是為翻譯新傳入的概念而創造的詞,如四諦、五蘊、真如、法界、緣起等,創造這些詞語多考慮到漢語構詞結構並利用漢語原來構成詞語的詞素,反映的是外來概念,但並不給人留下「外來」的感覺,能很快融入漢語;三是根據佛教觀念而重新創造的詞語,如判教、狂禪、照用、萬劫難復、迴光返照、頭頭是道、本來面目等。創造這些詞語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往往是在許多異名中經篩選才固定下來。因為其中的許多詞語具有準確鮮明的表現力,漸漸融入一般用語當中,成為漢語的常用詞,如實際、唯心、正宗、思議、懺悔、因緣、真諦、法門、世界、覺悟、剎那、正當、本峰、煩惱、出現、出息、方便、相對、絕對、知識、大千世界、本來無事等。其對漢語詞彙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了漢語雙音詞與多音詞的創造。中國上古語言以單音詞為主,逐漸向復合詞發展是語言的進化。翻譯佛典大量使用雙音詞和多音詞,對詞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例如贊助、希望、意識、煩惱、機會、結集、道場、火宅、假名、戲論、種子、習氣等,這些詞語本身以及在構詞上的特點對此後漢語詞彙發展影響很大。

二、佛教典籍中大量使用音譯詞,並總結了音譯的原則。作出完整總結是唐代玄奘的「五不翻」,即五種情況下要使用音譯,一是「秘密故」,如經中的陀羅尼即經咒;二是「生善經」,如「般若」可譯為智慧,但為表達尊敬,故譯「般若」;三是「此所無故」,即中土原來沒有的事物或概念,如閻浮樹、迦陵頻伽等;四是「順古故」,如「菩提」可譯為「覺」,但已經約定俗成,也就相延不改;五是「含多義故」,如「薄伽梵」有六義。在音譯的基礎上,中國還創造出一批音義合譯詞,如偈頌、禪定、涅盤、六婆羅蜜等。隨著佛典傳譯,還引入了一些普通譯詞,如剎那、劫等。同時,採用音譯的手法, 意味著音譯的字或詞仍保留梵文或巴利文的讀音,於是在翻譯過來的漢語佛教典籍中產生了許多難讀的字或詞(佛教中常用難讀字的標准讀音附於文後),對漢語的讀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豐富了漢語的構詞法。佛教典籍的輸入,同時也介紹了外來語文的構詞法。其中《六離合釋》專門講解了佛教詞語的構詞方法,主要有六種方法:一是持業釋,以體用關系立名,如藏識,藏為用,識為體;二是依主釋,以主從關系立名,如根本煩惱,煩惱為主,根本為從;三是有財釋,以所具內涵立名,如火宅,火屬宅;四是祖違釋,以聯合關系立名,如因緣、名色、生滅;五是帶數釋,標數以立名,如二心、二我、二因、三戒、三法、四諦、五蘊、六根、六道、七大、七宗、十方、十地、十念、十二有支;六是鄰近釋,以同義關系立名,如五陰和五蘊、六道和六趣、六塵和六境這也是比較系統地總結了佛典的構詞方法,其中如帶數釋的標數立名方法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僅有個別例子,如《墨子》講真理標準的「三表」。而佛典廣泛運用後普及到一般著述,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就多用這種構詞法。

此外,佛教詞語還形成許多成語或典故,被吸收到漢語中,如五體投地、聚沙成塔、一針見血、三生有幸、三頭六臂、傷風敗俗、在劫難逃、功德無量、牛頭馬面、隔靴搔癢、心猿意馬、盲人摸象、唯我獨尊、皆大歡喜、現身說法、香象渡河、借花獻佛、痴人說夢、泥牛入海等。佛教詞語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因比喻的運用而得到的。佛理玄微,一般人難於領會,所以要「假近以喻遠,借彼而況此」,使人樂於且易於接受。因此比喻在佛經上運用廣泛,作用很大。因此,這些比喻文學色彩濃厚,形象生動,大多符合漢民族的思維習慣,所以為漢語所吸收。如喻「因果報應」之理的「作繭自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喻「緣生性空」之理的「水月鏡花」;喻佛及佛法稀有珍貴的「曇花一現」;喻接受最高教義——無上「法味」的「如飲醍醐」;喻世事空幻、人生無常的「夢幻泡影」、「電光石火」、「龜毛兔角」;喻數量之多的「恆河沙數」;喻眾生苦無邊際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等。這些雋永形象的比喻,生動活潑的語言,雖是源自佛教,但已很難想像它們是外來詞,說明它們已根植於中國人的意識深處。

總之,佛教詞語的輸入,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寶庫。而佛教詞語又是佛教文化的載體,通過佛教詞語,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以及社會心理、民俗風情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語源遠流長,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其詞彙量的豐富運用的靈活是其他語言所罕見的。漢語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詞彙,首先是由於歷史的悠久和華夏文明的高度發達,上古時期,漢族人民已在勞作祭祀的活動中產生了相當豐富的詞彙,中國最早的字書《爾雅》已收字4300個;其次是由於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語言的成分。
在漢語詞彙史上,鴉片戰爭以前,漢語較大規模的吸收外來詞彙有三次:一是秦漢時期,張騫通西域,從匈奴和西域傳來新的詞彙;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土的發展以及佛經的大量翻譯而產生的新詞彙;三是明清時期,西方商人和傳教士帶來的西方詞彙。其中來自梵語的佛教詞彙遠遠超過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極大的豐富了漢語詞彙,在漢語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佛教在東漢時透過西域傳入中國,到魏晉隋唐時期得到高度發展,逐漸融入中國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源自印度,當時印度亦有高度的文明發展,佛教的傳入為漢語注入了大量的新詞彙,並在社會生活文學哲學等各個領域與本土漢語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文學創作的方面被高頻率的使用。
一、 佛教專用詞
佛教源於印度,卻在中國得到更高度的發展,並由於中國與之不同的國情以及中國本土的文化思想,而產生新的教義。由於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深入,許多佛教專用語在漢語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於翻譯與不同認識等原因,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例如:
1、尼姑:原本根據梵文音譯為「比丘尼」,即出家後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別「比丘」(男信徒)。到漢語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來自漢語,也是女性的意思。後來人們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2、菩薩:省略自「菩提薩埵」,也是音譯。意思為「覺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脫煩惱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習大乘佛教之人。漢語中本沒有「薩」字,是新造的字。
其他諸如輪回、涅槃、般若、三昧、瑜伽、佛陀、和尚、僧伽、阿修羅等許多詞彙,也是漢語本來並沒有的佛教專用語。
二、哲學詞彙
和中國一樣,印度有著高度文明水平,在哲學上印度較中國有著更嚴謹的概念。佛教是世界上最有哲學思辨精神的宗教,佛教中許多哲學詞彙是漢語中本身沒有的。來源於佛教的哲學詞彙已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以及現代哲學不可缺少的詞彙。如:
1、世界:即宇宙,「世」即時間,「界」即空間。《楞嚴經》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過去、現在、未來稱「世」,上下八方稱「界」。中國本無明確的時空觀念,「天下」亦僅指古人可以到達的地方而止,直至佛教傳入中國才有比較抽象的宇宙觀。
2、唯心:《華嚴經》:「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乘入楞伽經》卷上:「因有故成無,因無故成有。微塵分析事,不起色分別。唯心所安立,惡見者不信。」佛教主張諸法均由心起,有「三界唯心」之說。唯心主義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早有的思想,「唯心」一詞卻源自佛教,用在哲學上指思想、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3、實際:「實」,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際」,境界的邊緣。《大乘義章》卷一:「實際者,理體不虛,目之為實,實之畔之,故稱為際。」現在把客觀存在的現實叫做實際,與「理論」相對。
其他如相對、絕對、意識、因果、悲觀、此岸和彼岸、平等等常用的哲學詞彙也是來自於佛教。
三、文學詞彙
佛經中優美的典故不僅為中國文學帶來的新的意境體驗,也大大地豐富了文學的語言。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學家,如王維、白居易、柳宗元等,他們的作品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語言形式上,都受到佛教的影響,其詩文中佛教術語頻頻可見。如白居易《和夢游春》詩:「愁恨僧祇長,歡榮剎那促。」「僧祇」為「阿僧祇」之略、為佛家用來表示異常久遠的時間單位,詩中與「剎那」相對。到後來敷衍佛經而成的俗講和變文,佛教詞語已是其中的常用詞。元、明、清通俗文學中,佛教詞語則進一步深入漢語。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佛教語與漢語相融,更多的佛教詞彙融入到漢語中。
四、日常生活用語
從東晉以來佛教的盛行,佛教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佛教的教義逐漸滲入人們的思想當中,佛教詞彙也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我們日常使用的詞彙中就有近五百條是源自於佛教詞彙的。如:現在、過去、未來、剎那、瞬間、須臾、圓滿、念書、緣分、姻緣、生老病死、不可思議、一絲不掛、回頭是岸、恍然大悟等等,如今我們的表達已經離不開這些詞語了。
另外佛教作為一個擁有大量信眾的宗教,極大地擴展了我國的民間習俗,許多在佛經里表達佛家儀禮節日的詞,自然在民間廣泛的使用,並在相關聯的意義上又派生出新詞。如:陰司、閻王、超度、火化、供養、禮拜、燒香、還願、行善、放生、化緣等等。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在中土得以發揚光大。這使得中印文化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佛教的傳播和佛經的大量翻譯,大大擴充了漢語詞彙的數量,既擴大了漢語的基本詞和根詞,有充實了漢語常用詞彙,並加速了漢語詞彙雙音化的過程。佛教對文學藝術以及哲學、社會生活的影響,使佛教文字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漢語詞彙的演變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道教(或道家思想)對漢語這門語言的影響
道教不同於佛教和伊斯蘭教,它不是由外國傳來,它是從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源於先秦的道家,奉老子為教祖和最高天神,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它在東漢晚期逐漸形成,長久作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道教追求在現實世界上建立「人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的平等社會。這種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影響了許多文學家,從而使一批類似《桃花源記》和《水滸傳》的文學作品出現,《桃花源記》期望建立一個寧靜、平等、安樂的世外世界,《水滸傳》期望凡到梁山泊聚義的人都能成為兄弟。今天的中國當代文學中,有一批寫反對司法界腐敗的作品,這批作品中反映出的對平等的渴望,其思想的源頭里,有一支是連著道教文化的那條河道的。 道教認為「道法自然」,認為自然界的美妙山水間存在著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因此崇尚清靜無為,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主張也對後世的文學家產生了影響,使類似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種贊美、詠嘆山水的詩詞不斷涌現;使類似於《游褒禪山記》的散文不斷創造出來。今天的中國當代文學中,有一批作品對現代科技的負面作用表示出擔心,對美麗的自然環境的被毀壞表示出憂慮,期望回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社會。這批作品的精神源淵,也可追朔到道教文化里。 道教認為生活是樂事,活著是好事,死亡最痛苦,樂生、重生、貴術,熱衷於「人如何不死」、「如何長生」的問題。世界上其它的宗教幾乎全都關心「人死之後如何」的問題,認為人生充滿罪惡與痛苦,把希望寄託在天國,企望死後靈魂得到安寧,只有道教獨樹一幟,講究養生之功,希望長生不死。道教的這種希望也對歷代的文學家產生了影響,使孫悟空這種燒不死砍不死的藝術形象和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故事得以在小說《西遊記》里出現。在今天中國當代文學里,有一批小說專寫人對死亡的恐懼,寫人為延年益壽作出的各種努力,這批作品的精神之源,也有一部分在道教文化那裡。 道教嚮往超俗脫凡、不為物累的「仙境」世界,對戰爭表示出特別的厭惡,這對文學家們也有影響。中國的許多詩詞、散文和小說在寫到擴張性侵略的戰爭時,多采批判、反對和譴責的態度。從杜甫的詩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我皇開邊意未已」,到中國文學中反對窮兵黷武的傳統精神,和道教文化都或多或少的有著聯系。 宗教作為一種成熟的意識形態,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觀念、情緒和活動的相當嚴整的體系,是人類的一種偉大的創造。它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一種方式,具有極寬廣的文化涵蓋功能。道教作為一種成熟的宗教,包含著哲理思辨、人生理想、倫理觀念、道德意識等內容,必然會給予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巨大的影響,中國文學是社會文化的一種樣式,它自然要受到它的影響。我們看到了這種影響,就會加深對中國文學發展中一些現象的理解,就會摸到中國文學作品的一些思想之脈。 要想准確地理解中國的一些文學作品,需要對中國的道教文化有一點了解。在道教聖地可以看到道徒們在特設的法壇上進行「齋醮」的儀式;看到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誦經、贊頌的過程;看到美麗的燭燈;看到美妙的道樂吹奏程式;看到道徒們修練內功的情形;看到道士們為死者進行施食、追薦和超度的情景。那會使你覺得樂趣無窮。

6. 儒教,道教,佛教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 英文版

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抄文襲化中的精華,自然深深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人民生活中打下了烙印。概括來說:儒家講入世,而道家,佛家講出世。縱觀歷史,從秦的「焚書坑儒」,漢初的黃老之學,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歷代統治者對儒家的重視可以看出,三家文化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從傳統文人官場失意到隱居山林,可知儒道佛對中國士大夫的深刻影響。具體說來,儒家文化以其在傳統道德中的統治地位,在生活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范。而道家佛家則以研究宇宙的規律,人生的本質等一系列命題中發展,是現代人在壓力中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搞懂中國人就得了解此。總的來說,吸取道家的精髓來發揮自身的潛質,思維方式,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以佛家來去除自身的各種不好慾望,靠儒家來為人處事,這樣才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影響日常生活。具體的,你自己多了解三家的文化,多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你會受益匪淺。

7. 中國道教英文介紹

中文就很難了,還要有英文的!你要求還真高!

熱點內容
年級下冊英語第六單元試題 發布:2021-03-15 14:24:47 瀏覽:649
初中英語教研活動簡報 發布:2021-03-15 14:24:24 瀏覽:505
英語培訓機構簡歷模版 發布:2021-03-15 14:24:04 瀏覽:793
重慶大學虎溪校區英語角 發布:2021-03-15 14:23:12 瀏覽:768
孩子要不要上英語培訓班 發布:2021-03-15 14:23:05 瀏覽:960
如何提高高考英語聽力 發布:2021-03-15 14:22:34 瀏覽:590
英語思維導圖四年級下三單元 發布:2021-03-15 14:22:27 瀏覽:205
沂水英語培訓 發布:2021-03-15 14:21:43 瀏覽:242
2018中職英語試卷答案 發布:2021-03-15 14:21:36 瀏覽:918
15高考英語全國2 發布:2021-03-15 14:21:10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