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死於河北翻譯英語
A. 白求恩死於何地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術中被細菌感染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1938年6月,白求恩在山西五台縣松岩口軍區後方醫院講授輸血技術。「輸血」在當時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技術,中國在大城市只有少數幾家醫院才能開展。在野戰醫療條件下輸血,是人們連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詳細講述了采血操作、標准血型製作、血型鑒定、配血試驗、儲存、運輸、保管等基本知識,接著推來一名胸部外傷的患者,32歲的衛生部部長葉青山第一個獻了血。
驗過血型,白求恩讓葉青山和病人頭腳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簡易輸血器。帶著針頭的皮管連接在他們靠緊的左右兩臂靜脈上,皮管中間一個三通閥門,閥門上聯著注射器。白求恩把閥門通向葉部長,抽拉針栓,殷紅的鮮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轉動閥門,血液便流入患者體內。大家熱烈鼓掌,戰地輸血在中國軍隊野戰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個病人推來了,白求恩主動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說:「我是O型血,抽我的。」白求恩因此被群眾稱贊為「群眾血庫」。
B. 用英語介紹白求恩大夫。他生於1890年,來自加拿大,1938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挽救了...
Doctor Bethune
He is a man worthy of our respect.
He was born in 1890, 1938 come from Canada, China, he helped countless in the edge of life and death struggle lingering man. He to the Chinese like to old friends. 1939 November 12th died.
Let us always remember him.
白求恩大夫
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人。
他生於1890年,來自加拿大,1938來到中國,他幫助了無數在生死邊緣掙扎而徘徊的人。他對中國像是對待多年的老朋友。1939年十一月十二日病逝。
讓我們永遠記住他。
C. 急求白求恩英文簡介
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3月3日生於加拿大安達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一個牧師家庭。青年時代,當過輪船侍者、伐木工、小學教員、記者。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曾在歐美一些國家觀摩、實習,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過上尉軍醫、外科主任。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
中文名: 諾爾曼·白求恩
外文名: Norman Bethune
國籍: 加拿大
出生地: 加拿大安達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
出生日期: 1890
逝世日期: 1939
職業: 國際共產主義戰士 胸外科醫師
畢業院校: 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主要成就: 胸外科醫術在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他於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悉心致力於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殘廢率。把軍區後方醫院建設為模範醫院,組織製作各種醫療器材,給醫務人員傳授知識,編寫醫療圖解手冊。倡議成立了特種外科醫院,舉辦醫務幹部實習周,加速訓練衛生幹部。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台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進行戰地救治,兩晝夜連續做71次手術。 1939年2月,率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有一次,當某傷員急需輸血時,他主動獻血300毫升。他還倡議成立並參加了志願輸血隊。有些傷員分散在游擊區居民家裡,他和醫療隊冒著危險去為他們做手術。4個月里,行程1500餘里,做手術315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傷員1000多名。為了適應戰爭環境,方便戰地救治,組成流動醫院,組織製作了葯馱子,可裝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葯和配製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葯品,被稱為「盧溝橋葯馱子」;製作了換葯籃,被稱為「白求恩換葯籃」。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提議開蘇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葯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編寫了《游擊戰爭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和技術》、《戰地救護須知》、《戰場治療技術》、《模範醫院組織法》等多種戰地醫療教材。還將自己的x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葯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白求恩在前線,曾多次給毛澤東寫信,匯報他的工作情況,對醫療工作提出不少建議。毛澤東也非常關心白求恩的工作和生活。毛澤東在給晉察冀邊區聶榮臻司令員的電報中指示:「請每月付白求恩一百元。白求恩報告稱松岩口醫院建設需款。請令該院照其計劃執行。同意任白求恩為軍區衛生顧問。對其意見、能力完全信任。一切請視傷員需要斟酌辦理。」白求恩很感謝毛澤東對他的關心,他在復電中說:「我自己不需要錢。因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給。該款若系由加拿大或美國匯給我私人的,請留作煙草費,專供傷員購買煙葉及紙煙之用。……」 1939年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後來給一個外科傳染病傷員做手術時受感染,仍不顧傷痛,堅決要求去戰地救護。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隨即跟醫療隊到了前線。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於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懷著崇敬的心情,想念著毛澤東。他握著周圍同志的手說:「請轉告毛主席,感謝他和中國共產黨給我的幫助。我相信,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會獲得解放。」
D. 白求恩的英文名字
白求恩簡介
中文名稱: 諾爾曼·白求恩
英文名稱: Norman Bethune
生 卒 年: 1890--1939
國 別: 加 拿 大
省 : 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
國際共產著名胸外科醫師。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人。出身於牧師家庭。青年時代,當過輪船侍者、伐木工、小學教員、記者。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曾在歐美一些國家觀摩、實習,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過上尉軍醫、外科主任。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德、意法西斯支持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他於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悉心致力於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殘廢率。把軍區後方醫院建設為模範醫院,組織製作各種醫療器材,給醫務人員傳授知識,編寫醫療圖解手冊。倡議成立了特種外科醫院,舉辦醫務幹部實習周,加速訓練衛生幹部。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死亡,他把手術台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進行戰地救治,兩晝夜連續做71次手術。1939年2月,率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有一次,當某傷員急需輸血時,他主動獻血
300毫升。他還倡議成立並參加了志願輸血隊。有些傷員分散在游擊區居民家裡,他和醫療隊冒著危險去為他們做手術。4個月里,行程1500餘里,做手術
315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傷員1000多名。為了適應戰爭環境,方便戰地救治,組成流動醫院,組織製作了葯馱子,可裝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葯和配製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葯品,被稱為「盧溝橋葯馱子」;製作了換葯籃,被稱為「白求恩換葯籃」。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提議開辦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葯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編寫了《游擊戰爭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和技術》、《戰地救護須知》、《戰場治療技術》、《模範醫院組織法》等多種戰地醫療教材。還將自己的愛克斯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葯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後給一個外科傳染病傷員做手術時受感染,仍不顧傷痛,堅決要求去戰地救護。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隨即跟醫療隊到了前線。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於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17日,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駐地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了輓詞,並於12月21日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中國共產黨員學習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縣軍城南關建立了白求恩墓。晉察冀軍區決定將軍區衛生學校和模範醫院分別命名為白求恩衛生學校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1952年,白求恩的靈柩遷入石家莊烈士陵園。
E. 白求恩大夫怎麼死的
【白求恩之死】
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
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一九三六年德國侵犯西班牙時,他曾經親赴西班牙人民服務。一九三七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他率領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於一九三八年初來中國,三月底到達延安,不久赴晉察冀邊區。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進行戰地救治,4個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術300餘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大批傷員。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
1936年10月下旬,他帶領一個醫療隊,從唐縣出發,趕往灤源摩天嶺前線,在離前線只有3.5公里的孫家莊停下來,將手術室設在村外一個小廟里,搶救傷員。
10月28日下午,白求恩為一名受傷的戰士朱德士做手術。朱德士的大腿粉碎性骨折。白求恩把左手中指伸進傷口掏取碎骨。因為時間緊急,碎骨刺破了他的手指,他迅即把手指伸進消毒液里浸了浸,又繼續手術,直到縫完最後一針。
第二天,白求恩手指上的傷口發炎了,他沒有在意,忍著腫脹和劇痛繼續醫治傷員。
11月1日,從前線送來一名患頸部丹毒合並蜂窩組織炎的傷員,這屬於外科烈性傳染病。白求恩不顧勸阻,立即進行手術搶救。為保證他的手術安全,醫生特意給他拿了副新手套,可是就在白求恩為傷員縱橫切開傷口時,手套被手術刀劃破,帶傷的中指受到致命的細菌感染。
從11月2日到6日黃土嶺戰役前夕,高燒中的白求恩仍不顧戰友的勸阻,繼續隨醫療隊向火線開進。他為傷員做手術13例,並寫了治瘧疾病的講課提綱。其間,白求恩的手指感染加重,腫脹得比平時大兩倍。
11月7日,黃土嶺戰鬥打響時,白求恩的病情已日趨嚴重,肘關節下發生轉移性膿瘍。他由兩名護士攙扶,堅持為傷員做初步療傷。
11月8日,白求恩冒著嚴寒,迎著炮聲走了70里,趕到王家台的一個團衛生隊。這時,他的體溫升高到39.6℃,但他仍叫通訊員通知各戰斗部隊,把傷員都送到這里來,並說:「凡是頭部、胸部有傷的傷員要首先抬來治,即使我睡著了,也要把我叫起。」下午,他的左臂發生了轉移性囊腫,病情又加重了。
11月9日上午,他的精神忽然好轉,准備到前線去。可到下午,頭又劇烈地疼起來,高燒至40℃。
11月10日,白求恩高燒不退。醫療隊採取了一切緊急措施和外科處理辦法,但他的病情仍不見好轉。下午3點,護送白求恩的擔架到達唐縣境內黃石口村。白求恩已感覺到了自己的危險,他堅決要求擔架停住。村長陳同勛安排一行人下榻在村口邸俊星家。這時,白求恩臉色蠟黃,左臂已變成黑色。當聶榮臻派來的人員趕到時,白求恩的病情更加重了,曾一度昏厥過去。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
由於病情沒能好轉,醫生林金亮建議截掉左臂。白求恩搖搖頭,平靜地說:「沒必要了,我是相信你們的,但我已經不單是胳膊里的問題了,我的血液被病毒感染,得了膿毒敗血症,沒有辦法了……請轉告毛主席,感謝他和中國共產黨給我的幫助。我相信,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會獲得解放。」
11月11日早晨,在生命彌留之際,白求恩用顫抖的手給聶榮臻寫下了一封長信。
親愛的聶(榮臻)司令員:
今天我感覺身體非常不好,也許我要和你們永別了!
請你給加拿大總書記蒂姆·布克寫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倫多城威靈頓街十號。同時,抄送國際援華委員會和加拿大民主聯盟會。告訴他們,我在這里十分快樂,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多做貢獻。也要寫信給美國總書記白勞德,並寄上一把繳獲的戰刀。這些信可以用中文寫成,寄到那邊去翻譯。隨信把我的照片、日記、文件寄過去,由蒂姆·布克處置。所有這些東西都裝在一個箱子里,用林賽先生送給我的那18美金作寄費。這個箱子必須很堅固,用皮帶捆住鎖好,外加三條繩子。將我永世不變的友愛送給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國的同志們。
請求國際援華委員會給我的離婚妻子坎貝爾夫人撥一筆生活款子,分期給也可以。我對她應負的責任很重,決不能因為沒錢而把她遺棄了。還要告訴她,我是十分內疚的,並且曾經是快樂的。
兩張行軍床、兩雙英國皮鞋,你和聶夫人留用吧。
馬靴、馬褲,請轉交呂(正操)司令。
賀(龍)將軍,也要給他一些紀念品。
兩個箱子給葉部長;18種器械給游副部長;15種器械給杜醫生;衛生學校的江校長,(可以)讓他任意挑選兩種物品作紀念。
打字機和綳帶給郎同志。
手錶和蚊帳給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學書籍送給董同志,算我對他和他的夫人、孩子們的新年禮物。
給我的小鬼和馬夫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雙日本皮鞋。
照相機給沙飛。
貯水池等給攝影隊。
醫學書籍和小鬧鍾給衛生學校。
每年要買250磅奎寧和300磅鐵劑,用來治療瘧疾患者和貧血病患者。千萬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帶去購買葯品,那邊的價錢要比滬、港貴兩倍。
最近兩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日子;在這里,我還有很多話要對同志們說,可我不能再寫下去了,讓我把千百倍的謝忱送給你和千百萬親愛的同志們。
白求恩 1939年11月11日
這篇飽含深情、催人淚下的遺囑寫完的第二天——1939年11月12日清晨5時20分,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義斗爭做出卓越貢獻的諾爾曼·白求恩同志,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毛澤東得知白求恩犧牲的消息後,非常悲痛,12月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會上,他親筆寫下輓詞:「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國際精神,學習他的犧牲精神,責任心與工作熱忱。」
12月21日,毛澤東同志又親筆寫下了著名的《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中國人民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
F. 白求恩死於何地
白求恩因病死於河北省保定郊區,他是一個外國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G. 誰幫我翻譯一下這些句子
明天翻譯可以嗎?我們現在要斷網了。
運用 which ,who,whose,when.where 或者介詞+which\whom 將這部分句子進行綜合概述。然後將他們按正確的順序進行排序。
1、白求恩醫生出生在 加拿大 格雷文赫斯特 安大略省。他的祖父也是一位很有名的醫生。、
2、白求恩震驚與貧困兒童的恐怖(艱難)生活,他給在蒙特利爾的孩子創辦了一所免費的藝術學校。
3、畢業以後,白求恩搬到了蒙特利爾。他給當地貧困人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
4、白求恩醫生在1939年死於膿血症並且被埋在遠離他家鄉的石家莊。
5、白求恩在1938年離開來到中國,在那個時候,中國和日本的戰爭正在進行中。
6、白求恩死後,毛澤東給他寫了一片文章,毛主席在文章中對白求恩的高尚品德高度贊賞。
7、亨利·諾曼 白求恩 是一位加拿大醫生,他在中國被稱為:白求恩
摸黑翻譯完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哦,還有問題隨時提問~
H. 白求恩的簡介,英文的..!!急!!
Norman Bethune
Bethune, a national hero in China, was born in Gravenhurst, Ontario, Canada. He was the son of a Presbyterian minister Rev. Malcolm Bethune and his wife Elizabeth. His grandfather, Norman Bethune Sr. was also a noted Canadian physician and co-founder in the 1850s of Trinity College Medical School which was later absorbed by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wo other ancestors of note were his great grandfather Angus Bethune who rose to become partner in the fur trading North West Company and the grand patriarch of the family, Rev. John Bethune, who came over to North America from Scotland in the 1770s. In North Carolina Rev. John Bethune found that he opposed American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This led to his departure for Canada where as a United Empire Loyalist he founded the 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 of Montreal and subsequently of Upper Canada, at Williamstown near Cornwall.
He attended Owen Sound Collegiate in Owen Sound, Ontario, now known as Owen Sound Collegiate And Vocational Institute. He graated from OSCVI in 1907, four years ahead of William Avery "Billy" Bishop. Both names are inscribed on the School's Great War Memorial.
The young Norman Bethune enroll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September 1909 and then worked for a year as a labourer-teacher with Frontier College. In 1915 he joined the No.2 Field Ambulance in France, where, as a stretcher-bearer, he was hit by shrapnel and spent three months recovering in an English hospital. The injury allowed him to return to Toronto to complete an accelerated medical degree by December 1916. Bethune's first private medical practice was in Detroit, Michigan where he contracted tuberculosis from working with the poor. He sought treatment at the Trudeau Sanatorium in upstate New York, and believing he was dying, insisted upon radical thoracic surgery which saved his life. Recuperated, he joined the famous Edward Archibald at McGill University in Montreal. He perfected his skills in thoracic surgery at the Royal Victoria Hospital where he also taught. Bethune was an early proponent of universal health care, the success of which he observed ring a visit to the Soviet Union. As a concerned doctor in Montreal ring the dirty thirties, Bethune frequently sought out the poor and gave them free medical care.
Fearing the onslaught of fascism, he travelled to Spain (1936-1937) where he assisted the Republicans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to China (1938-1939), aiding the Chinese in their war with Japan, in both cases performing battlefield surgical operations on war casualties.
Bethune's work in Spain in developing mobile medical units was the model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Mobile Army Surgical Hospital (MASH) units. The need to provide blood transfusions in a battlefield led him to develop the first practical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blood. In China, he worked with carpenters and blacksmiths to forge new surgical tools, and established training for doctors, nurses and orderlies. He redesigned packing containers to serve as operating tables. He treated wounded Japanese prisoners.
Bethune died on November 12, 1939, of blood poisoning from a cut he received when performing surgery, while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ighth Route Army in the midst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I. 白求恩死在那
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白求恩全名亨利·諾爾曼·白求恩,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逝世。
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革命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9)1939年白求恩死於河北翻譯英語擴展閱讀:
白求恩來到中國後,有一次,他在病房裡看到一個小護士給傷員換葯,發現葯瓶里裝的葯與葯瓶上標簽名稱不一致,也就是說,葯瓶里的葯不是應該用的葯,如果葯用錯了,會出問題的。白求恩嚴肅地批評了那個小護士,告訴她,做事這樣馬虎,會出人命的。
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標簽刮掉,並說:「我們要對同志負責,以後不允許再出現這種情況。」 小護士挨了批評,臉漲得通紅,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白求恩心裡很生氣,但他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說:「請你原諒我脾氣不好,可是,做衛生工作不認真,不嚴格要求不行啊!」事後,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強教育,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J. 白求恩死亡地點及原因
1939年11月12日因敗血症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農民邸俊星家去世。
白求恩原定於1939年10月20日啟程短暫回北美為組建八路軍後方醫院與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籌款。這時遇上了日軍發動對晉察冀冬季大掃盪。
白求恩選擇留下來參與反掃盪作戰的醫療救治。1939年10月29日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為一名腿部受重傷的傷員做手術,在日軍迫近手術所時為加快手術進程,白求恩把左手伸進傷口掏取碎骨,一片碎骨刺破了白求恩的中指。
3天後的11月1日白求恩為一名頸部患丹毒合並蜂窩組織炎的傷員做手術,手指處的開放創口遭到感染。11月12日因敗血症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農民邸俊星家去世。
(10)1939年白求恩死於河北翻譯英語擴展閱讀:
成就貢獻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結核,仍然頑強拼搏,發明了「人工氣胸療法」,並在自己的身上實驗大獲成功。其獨創的胸外科醫術在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白求恩和美國費城皮林父子公司簽署了特許專利協議,後者負責全權製造和銷售由白求恩發明、並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術器械——這類器械共有22種之多,這些器械在當時處於極為領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到西班牙作為支持國際反法西斯志願者投身西班牙內戰。在此期間他創辦了一個移動的傷員急救系統,成了日後被廣泛採用的移動軍事外科醫院的雛形。為了輸血以搶救失血過多的傷員,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運輸血液的方法,在醫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白求恩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解放區,1938年4月經延安轉赴晉察冀邊區,在那裡工作了近兩年,他的犧牲精神、工作熱忱、責任心均稱模範,直至以身殉職。他的事跡受到中國人民的廣泛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