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高中英語範文
❶ 中考關於屠呦呦的英語作文帶翻譯
是,不可擋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以表彰其對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貢獻。這是該獎項設立65年以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大獎。 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像炸開鍋一樣,開始追蹤報道屠呦呦的獲獎背景,研究專業,以及生平記事。 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有多重要? 我們先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戰爭時期。當時作戰士兵常常被瘧疾所累,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於是,多國政府都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瘧葯物的研發上,但都一籌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聚集北京,就瘧疾防治葯物和抗葯性研究工作召開了一個協作會議,就此啟動了代號為「523項目」的計劃。該項目的短期目標是要盡快研製出能在戰場上有效控制瘧疾的葯物,長遠目標是通過篩選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葯葯方與民間療法來研發出新的抗瘧葯物。 國家對「523項目」十分重視,特設仿造西葯或製造衍生物、從中葯中尋找抗瘧葯、製造驅蚊劑等幾大課題組,組織了來自60多個研究機構和單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研發,這其中就有來自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醫葯協作組,主要從中醫角度開展實驗研究。 實驗的過程漫長而復雜。光調查收集這一個過程,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便篩選了2000餘個中草葯方,並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葯方集。他們以鼠瘧原蟲為模型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葯方和380多個中草葯提取物。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來自一種菊科艾屬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它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可達68%.但這個抑制率十分不穩定,甚至在後續的實驗中,抑制率顯示只有12%-40%。對此屠呦呦猜測,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濃度過低的原因造成的。於是她著手改進提取方法。通過翻閱古代文獻,特別是東晉名醫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她意識到常用煎熬和高溫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壞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溫提取後,研究人員如願獲得了抗瘧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後來,為了獲證青蒿素對人體瘧疾的療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實驗效果十分喜人。隨後,屠呦呦課題組深入到海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瘧原蟲的患者身上試用之後,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對惡性瘧疾、腦瘧強大的治療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之為「中國神葯」。「在人類的葯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如此評價發現青蒿素的意義。 屠呦呦因此被稱為「青蒿素之母」,並得到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的嘉許。 因為拉斯克獎還有一個「諾貝爾獎風向標」的別稱,人們便激動地預測,屠呦呦很有可能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中國人。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兩個美國人和一個法國人。雖然希望落空,但這也不影響人們給屠呦呦加冠另一個頭銜——離諾貝爾最近的中國女人。 非,池中物 屠呦呦獲獎後,在一片叫好聲中,人們漸漸發現了這位卓越的女科學家區別於傳統意義中獲獎者的獨特之處,她既沒有博士學位、留學經歷,也不是兩院院士,只是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 這讓人們不禁揣測猜疑,於是,一些針對「三無」教授的非議接踵而至。 縱觀輿論,關於屠呦呦的非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她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不是兩院院士,青蒿素歸屬之爭。 說到諾貝爾獎,這是中國人的軟肋。人們始終憧憬每年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能夠出現中國身影,包括當年屠呦呦的這次落選。 「諾貝爾的獎項發展到今天,更多是用來對科學家一生的貢獻做總結性表彰,而不僅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當時,《新京報》還專門發表文章《不必為屠呦呦落選諾獎而失望》評判屠呦呦與諾獎的擦肩而過,文章從諾貝爾獎的表彰性質切入,講道當年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他們在獲獎領域的決定性成果獲得承認,都比屠呦呦早得多。與之相比,青蒿素取得階段性成果也好,獲得業內和國際承認也罷,並無時序上的優勢可言。 如果說,諾貝爾獎的表彰性質是客觀因素,是我們無能為力的原因。那麼,徜徉在中國坊間的另一種說法,只能讓人啞口無言,那就是青蒿素的歸屬之爭。 由於「523項目」是在援外備戰的背景下提出,具有軍事機密的性質,項目的研究結果不允許向外公布。加之「文革」期間,科研工作者不能公開發表科學論文。種種原因導致這項工作在當時並不被「523項目」以外的人所知。 沒有文獻,沒有出版記錄,便無從證明: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即使後來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還是有很多人站出來想要分一杯羹。畢竟,實驗發現是課題組團結合作的成果。人們紛紛抗議,獎項應該為集體所有,而不能只歸功於一人。 對此,輿論眾說紛紜。 而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在其一篇名為《中葯的科學研究豐碑》得文章中給出了比較中肯的觀點。雖然對於青蒿素的歸屬問題爭議不斷,但有三點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其次,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鍾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鍾裕容。 讓饒毅感到不平的還有:「他們(屠呦呦和張亭棟)作出的貢獻,在我看來,值得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他們在國際國內的認可都遠低於他們的實際貢獻。兩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從未被推薦過。」 在傳統觀念中,院士身份是評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張有力的名牌。而聞名國際的屠呦呦並未得到這張名牌。這與上文提到的青蒿素的歸屬爭議有關,還有來自街談巷語的「人品說」「權力說」等等。 返璞歸真,無論蜚語再多,屠呦呦的科學貢獻都無法泯滅。正如饒毅所說:最重要的是,這些葯物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我們應該推崇他們的工作、肯定他們的成就。科學,有著客觀的標准,通過爭論可以將我們帶近真理。
❷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過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已經40年了,盡管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但她始終默默無聞地工作,並致力於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們是同一代的科學家。都是北京醫科大學畢業的,說起來還是我『師姐』。」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說,屠呦呦是個典型的科學家、學者,平時並不善於交際。
「可以說,她對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過,現在也承擔了很多課題,還帶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連達看來,屠呦呦是那種持之以恆的科學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學家什麼時髦就搞什麼。而原本屠呦呦在60歲就到了退休年齡,但她81歲了還堅持工作。
在李連達的眼裡,屠呦呦具有一個科學家應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麼想法都敢於直言。「她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屁,不管在會議上還是個別的談話,她同意的意見馬上就會肯定;不同的話,就直言相見,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她對學習非常執著,非常專心,各種功課中,生物課成績最好。但生活上卻挺不上心的,家務活不太會干。」清華大學教授陳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是初、高中同學,讀書時互相之間還串串門,時隔幾十年,陳效中老人還能追憶起那段青蔥歲月。
屠呦呦是高二時從效實中學轉到寧波中學的,在班上不聲不響,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也在中上游,並不拔尖。但屠呦呦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陳老先生說,別看屠呦呦現在是個慈祥的老太太,當年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著麻花辮。
因為陳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兩家還有聯系,陳效中經常到屠呦呦家串門,也經常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畢業後,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陳效中考上了清華大學,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學。屠呦呦讀的是生物葯學,當時這個專業比較冷門。而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證找不到了,讓我幫忙找找,我打開她的箱子,發現裡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麼妥當。同學們見了後都笑話她。她家務事不靈光,成家後,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過往發生的趣事,陳效中不禁大笑起來,「還有一次,我們幾個人來寧波開會。她因為還要出席一個重要場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單獨坐火車回京。結果,發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車停靠途中站點時,屠呦呦下車走走。結果,火車開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❸ 關於青蒿素的作文
我們坐在時間的肩上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時間卻又越過我們的肩似水流年、光陰荏苒。正如張愛玲的那句「人早晚都得在歲月中溺斃」,人往往是越活越寂寞,日子越來越凄涼,但有夢的人生便不再覺得寒冷。
有夢不覺人生寒。當我們懷揣著對世界的夢想之際,無論什麼樣的困難,不還只是沉舟側畔那終將過去的千帆?又豈能抵擋得了萬木競發的春天的來臨?
歲月匆匆,轉眼間我已經步入高中了,高中的時光讓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家,我也不想離開家,離開我的好朋友們,因為離開後面對我的將是一群陌生的人和一個陌生的環境,我膽怯了,但是我不能退縮,因為我的夢在那裡,像所有即將步入高中校門的人一樣,我對新環境充滿了好奇和嚮往,高中在我的想像中是那麼的美好。我來到了這里。我喜歡上了這里,因為在這里我學到了許多,懂得了好多,在這里也讓我期待著很多。
在高中里結識了許多的好朋友,他們在我傷心徘徊的時候安慰我,鼓勵我。生日時的蛋糕,平安夜的蘋果,雨天的雨傘,還有那祝福的話語...... 如果一切如鏡花水月,那麼朋友是雪融後真實的留存,真真切切,撫之不去,抹之猶存,是伴隨你穿越黎明前的黑暗,照亮你生命隧道的長明燈;是劃破夜空與啟明星一同升騰,輝映思想星空的一輪朗日。朋友陪伴在我的左右,讓我不孤單,我的心甜蜜快樂地飛揚著。 然而事事豈能盡如人意啊!
高中里也有苦澀。 ,學校里結識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然而真正交心的卻沒有幾個。每次獨自走在路上我感到好孤單,感覺自己已經被全世界遺忘。 我也不知道自己從何時起變得如此脆弱,好容易受傷。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或許就會
❹ 這次的袁隆平、青蒿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意味著什麼
這次袁隆平、青蒿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意味著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科技,越來越重視與時俱進了。
袁隆平、屠呦呦入選高中語文課本是教育系統一次自我革命,是教育系統與時俱進的一次真實寫照。今後我們的社會各方面都會發生日新月異的新變化,我們只有緊隨進步的階梯,才能夠不被時代拉下,才能夠成為時代進步的「弄潮兒」。
❺ 青蒿素入選高中教材,它對中國疾病預防起到了什麼作用
青蒿素,這個在我高中時候就聽到過的東西,如今轉眼一看,4、5年過去了,它又重新出現在我眼前,而這次,它還准備被編入教材。
看到這三個字,彷彿當年的一幕又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當時屠呦呦研發的青蒿素獲諾貝爾獎,作為高考備課的我們來說,這個獎可真是來的不是時候,因為它的出現也就證明著又多了一個考點。鋪天蓋地的高考備選題新鮮出爐,生物題「屠呦呦的青蒿素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政治題「屠呦呦研發出的青蒿素獲諾貝爾獎,輪個人榮譽和國家榮譽的關系。」等等等等。屠呦呦,青蒿素,成了我們高三榜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甚至一度占據了我們的試題部分的位置和被列入高考可能會出現命題。
在醫學方面,青蒿素的研發無疑是突破性的。一個人一生的價值不在於他有多大的成就,而在於他對社會對身邊的貢獻。而屠呦呦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為了突破而突破,這才是一個科研家值得傾注一生的事業,這就是屠呦呦的偉大。
❻ 袁隆平、青蒿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入選語文教材的標準是什麼
此次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及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工作情況,這次袁隆平和青蒿素入選進入了高中語文的課本。
引導學生認同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 ,教材內容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餘位,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餘部,四大發明、天文歷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餘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餘件,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❼ 關於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的高中語文作文
答案: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內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容學獎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北京時間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❽ 袁隆平、青蒿素紛紛入選高中教材,這是為什麼
教材內容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而不斷地發生變化。它集中體現了我們的教育方針,引導民眾學習傳承優秀思想,起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貢獻。
這次語文教材加入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這兩篇贊頌自力更生、力求不斷進步、極具奉獻精神的課文。為當代高中生樹立了值得自豪的時代楷模。
之所以選擇這兩個題材加入教材中,是因為袁隆平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成果給中國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帶來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中國是世界糧食進口大國,如果能依靠自給自足解決吃飯問題,不受控於其他國家,這是歷代中國人的夢想。同時也解決了全球幾十億人的飢餓問題。
這樣的精神怎不令人敬佩嚮往?正值世界觀、人生價值觀形成之際的高中生,更應該以此精神來激勵自己,不拘泥於個人所得,致力於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❾ 高中作文屠呦呦事立意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剛剛宣布,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獎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金將一分為二。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兩人一同獲得一半獎金,而另一半獎金將頒給屠呦呦。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打破了幾個記錄: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女科學家,土生土長未出國不會英語的科學家,未獲院士的科學家,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國際期刊)的科學家,中醫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最高年齡當選博導的科學家,工作發表到獲獎間隔最長的科學家。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而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當上了院士。不過,屠呦呦今天卻拿到了諾貝爾醫學獎!而且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次獲獎。可見在中國做院士可能與你的科研能力無關。
在當今的中國,傑青、長江、院士、這個計劃那個計劃獲得者、這個級別那個級別的各類獎勵獲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實學者?一旦上靠旁門左道上了某一個台階,成為所謂的"沒有良心的專家(磚家)"就開始為"錢"(經費、灰色收入)而奮斗,利益交換、權錢交換,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而且這些學術敗類一旦上台就會肆無忌憚地提拔徒子徒孫和與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學霸甚至學匪了!當然在這樣的群體中還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專家,但他們對力量甚微,偽幣驅逐良幣,但願良幣能倖存一二,這才是中國學術界未來的希望。
估計屠呦呦教授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後,中國科學院相關部門估計現在忙於增補她為院士了,這真是自打嘴巴。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這些人是因為學術水平不高、科學貢獻不大而落選院士嗎?答案顯然不是。從上述幾位"落選院士"的治學為人風格中,人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扎在水田裡研究超級水稻;李愛珍數十年如一日呆在實驗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為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
士,恐怕還不為社會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
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語,筆者注);饒毅則是出了名的"敢講話",研究之餘還在自己的博客和國內外媒體上撰
文,批評中國科技體制的弊端、教授不聽講座的浮躁學風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作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兩院院士的評選無異於風向標、指揮棒,具有無可替代的引領、示範作用。其評選是否客
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
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貢獻卓著的落選院士,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
追求權利、鄙視知識!已經成為了我們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絆腳石!
再看看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在從事基礎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許多的專家、學者。但是這些專家和學者,甚至高級教師、高級講師。又有幾人是真正的在一線教育戰線上從事教學研究的?用現在時髦的一句話回答您:您懂得!
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個人的人生成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僅僅是一個相當於高中學歷的中專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冊會計師證書,讓很多會計專業的畢業生艷羨不已。其實靠的就是在小學和初中打下的扎實的知識基礎,才能夠舉一反三的去領悟許多繁雜的知識結構。可是現在的中國的基礎教育,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潛意識中的雞肋。甚至有學生也認為當老師是"最沒出息的人"才做的。
這種情況的出現,和我國現在的制度有緊密的關系,天天奮戰在教育一線,但是每每晉級評職稱,卻被主管部門用各種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為打分靠的是證件,而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的教師又有多少時間去搞這些所謂的證件?結果和屠呦呦一樣,成為"三無"教師。
今年屠呦呦的獲獎,應該引起決策者的反思,不僅僅是院士的評選制度,也包括教師職稱評定製度在內的人事造成的評定!